在《企业的估值原理》中,老麦给出企业的估值公式A PV(C), A是企业的可变现净值,PV(C)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现值。

文章最后提到,对企业的估值,其实主要是对PV(C)的估值,A比较容易估算,难的是PV(C)的估算。

首先来看个极端例子,假设企业每年赚到的净利润(净利润是否真实,是财报分析的问题,这里只讲解原理)全部收到现金,并且都分红给股东。

第t年的分红记为B(t),折现率记为i,事实上随着时间的增加,折现率会有小的波动,这里我们假设每年折现率是一样的。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未来所有年份分红的现值为

PV(B)=B(1)/(1 i) ... B(t)/(1 i)t

公司的可变现净资产记为A, 则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PV(B) A,如果t=5年,也就是说5年后,你就可以回收本金,并拥有0成本股票,那么相信你大概率会投资它。

这就是最简单地折现红利模型

我们在折现红利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放宽条件,企业赚得净利润,不会全部分红给股东,会留存部分维护更新设备,以保持企业产量,维持盈利能力,或者扩张企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这些支出我们称为资本性支出。

虽然折旧,摊销也计算到公司的费用中,但是并没有现金支出,因此也应该算到自由现金流里面。

那么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大致可以归为一个公式:

自由现金流=净利润 折旧 摊销-资本性支出。

那么企业的估值便是《企业的估值原理》中提到的公式

A PV(C)

A是企业的可变现净值,PV(C)是未来所有年份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之和。

假设第一年的自由现金流是C(1),以后每年自由现金流以不变增长率g增加,折现率为k, 那么

PV(C)=C(1)/(k-g)。

这便是不变增长率,折现红利模型,只不过这里用自由现金流替代了红利。

注:具体的推导过程,需要用到高中数学公式,这里忽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推导下,不想知道所以然的话,记住即可。

k是一种折现率,是经过风险调整的折现率,或者叫做市场资本化比率,是投资者愿意投资该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有关预期收益率可以阅读下面的文章。

现在重点问题来了,k到底怎么计算?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里面给出了一个k的计算方法,

E(ri)=rf βim[E(rm)-rf]

其中:

E(ri)是资产i 的预期收益率

rf 是无风险利率

βim 是[贝塔系数]],即资产i 的系统性风险

E(rm)是市场m的预期收益率

[E(rm)-rf]是市场风险溢价

E(ri)就是我们要找的市场资本化比率k,不过这里有个问题,要求k,还要知道贝塔系数,而这个非常难求,就是求出来也不一定能够反映股票的真实状况,所以我直接用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也就是说取βim=1。

代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E(ri)=rf [E(rm)-rf]=E(rm)=k

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沪深300指数的预期收益率,比较能够反映整个市场的真实状况,所以可以当作k的估算值,当然也可以用行业板块的预期收益率,两者作为对比,哪个k值大,就用哪个。

目前沪深3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大概是8%,化学制药板块的预期收益率就稍微高一点,大概为9%,那给化学制药估值的时候,就可以取k=9%。

另外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曾经提出:当AAA级债券的资本化比率提高一倍时,可以适当抵消股票与债券之间的风险差异。

而在我国,10年期、AAA级债券的收益率大概是2.8%,提高一倍大概是5.6%,与沪深300指数的预期年化收益率相差3.4%。

不知道是中国与美国的市场差异导致的,还是由于时间因素导致的,毕竟格雷厄姆提出这个假设也已经过去几十年了。

如果采用50年期、AAA级债券3.4%的收益率,把它提高一倍就是6.8%,而随着时间的增加,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也许会有所降低,那两者应该会非常接近。

所以k取两倍的长期AAA级债券收益率,也是一种方法,两种方法都告诉大家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来选择。

关于K的取值,是个大概的范围,例如我平时用的是8%,当然也可以用7%,或者9%,根据企业、以及行业的情况进行调整是可以的。

但这里要提醒下,不要上调过高,例如15%,一个企业长期可以获得15%的预期收益率是非常罕见的。

也不要下调过低,例如3%,一个企业长期只能获得3%的预期收益率,那还不如去存银行。
回到PV(C)=C(1)/(k-g),k的取值已经知道,C(1)可以通过财报估算出来,现在只剩下增长率g。

那么增长率g是可以准确求出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不知道g的准确值,并不代表不能估值,因为k-g在分母,在k一定的情况下,g越小,企业的估值就会越低。

如果g=无风险收益率,也就是把股票未来的增长率看成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估值都远高于现在的市值,不就说明企业低估吗?

当然,这只是从财报的数字分析上去估值,企业的业务状况、管理层的能力,行业的现状这些决定性因素,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应该就是巴菲特说的能力圈,不懂得行业与公司,你生搬硬套公式去估值,大概率会错得离谱。

这就好比你估算一个人的身高,离你1米远,你大概可以准确估算出他的身高,如果离你几十米远,你估算的身高估计会很离谱,类比企业估值,离的远近就相当于你的能力圈大小。

但是有的优质企业,用这种方式也许永远都买不到,例如g>k的情况下,估值公式并不适用,这个时候有没有好的估值方法呢?

考虑到本篇文章已经过长,不便于阅读,我们下篇文章再接着聊。

提醒:另外利用这种方式去估值,对于银行,证券,钢铁等周期性行业并不适用,切记!切记!切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