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截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在外汇市场,4德国马克兑换1美元。然而,就在一战爆发前夕,大量的德国人抢着把手中的德国马克兑换成了黄金。这使德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此时,是德国人对本国货币马克缺乏信心)。

一战爆发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花费开支远远超出了预期,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德国政府开始发行短期债券(政府发行债券,加大货币供给量)。

德国在1918年战败后,被迫做出巨额的战争赔偿。在战争期间,德国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下跌了50%,战后更是加速下跌。最终,马克在市场上被疯狂抛售。到了1920年2月,马克兑美元的汇率达到了100:1,是战争前的二十五分之一。而且,随着德国政府不断的增加马克的供给,马克的汇率还在不断地下跌中。

众所周知,对于有储蓄的人来说,通货膨胀无疑是一场灾难。但在别的地方,通胀也有其好处,德国失业率大幅下降。1922年春失业率已经低于1%,到夏天,几乎已经没有失业的人了。

对于外国人来说,德国所有的东西都非常便宜。因为外国人可以用美元兑换大量的马克,这就促进了德国产品的销售(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

但是,对于德国人自己来说,所有东西都特别昂贵。德国人所拥有的马克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所以德国人更性倾向于把马克兑换成黄金或美元。而这些又会加剧马克的贬值,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德国人将通胀归咎于盟军封锁,工会强制增加工资,运费上涨以及政府无能。德国人认为商品和美元都在升值,而德国马克却始终没有变。于是,有经济学家把这种不顾本国货币总量变化而一如既往地信任本国货币的荒唐倾向称为“货币幻觉”。

1923年,鸡蛋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1918年战争结束时的5亿倍。此时工厂工人要求每天支付两次报酬。工厂发工资时的场景常常是,一辆装满钞票的大卡车开进工厂,出纳员爬到钞票堆上大声念着工人的名字,然后把整捆的钞票扔给应答的人。工人拿到钱之后赶紧跑出去购买需要的东西,当时一份报纸要花2000亿德国马克。

有经济学家指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在政府的支出中,通过税收获得的收入只占3%,而其他97%的政府支出是靠发行债券,印发新货币筹措到的收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