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集团百年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和“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每一块钢铁都蕴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 这是美国钢铁巨头卡内基的传记作者彼得·克拉斯的名言。

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被誉为工业的支柱。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鞍钢集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和“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辽宁省鞍山市各地有鞍钢工业遗址数十处。他们是百年中国钢铁工业的见证者鞍钢走出的名人,不仅经历了日伪时期珍贵资源掠夺的苦难,也记录了新中国钢铁工业70年的奋斗历程。

见证百年钢铁风云

鞍山钢铁公司附近,有一个“鞍钢记忆”公园,面积达50000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钢铁主题公园,于2015年8月正式开园。老式机车、轧钢厂、钢水槽、钢锭模具、石灰竖窑……诉说着鞍钢百年沧桑的故事。

据鞍钢集团博物馆运营部刘淼介绍,鞍钢最早起源于1916年,经历了日本殖民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历史阶段,留下了大量工业遗产,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钢铁工业遗产群。

日俄战争后,觊觎鞍山铁矿资源的日寇入侵东北。1916年,日本以中日合资为幌子成立振兴铁矿有限公司,夺取了鞍山周边11个矿区的采矿权。1918年,日寇建立鞍山钢铁厂。1933年设立昭和制钢所,先后兼并振兴公司和公长岭铁矿,实现了从采、炼、炼到轧钢的联合经营。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昭和制铁所累计生产钢材1000万吨以上。

内蒙古走出去的名人_鞍钢走出的名人_从江南贡院走出的历史名人

老一号高炉是这一时期工业遗迹的代表。该设备于1917年开始建造,1919年投产,直到2005年才停产,至今已使用了近一个世纪。如今,高炉已从原址搬迁至鞍钢集团博物馆。博物馆大楼外,可以看到一号高炉的热风炉。

博物馆前的广场上鞍钢走出的名人,一辆黑色的机车尤为显眼。这是一战期间美国公司生产的用于运输弹药的轻型机车,出厂时被命名为“The Builder, Davenport, Iowa”。机车长8.27米,高3.3米,宽2.9米,自重48吨。它完全用铆钉固定。据悉,共生产了80台“建设者”机车,其中8台于1919年运往中国,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使用。这台机器在日伪时期被转移到鞍山钢铁厂,用于运输厂内的设备。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在“鞍钢记忆”园区内,有一个锈迹斑斑、不起眼的方形设备,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无缝钢管定径机的一部分,它生产了新中国第一条无缝钢管。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敌对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切断了无缝钢管等重要钢材的进口来源。发展钢铁工业成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奠基仪式,宣布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正式开工建设。“一五”期间,鞍钢实施了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炼铁七号高炉“三大工程”建设。这“三大工程”意义重大,在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工程中名列前茅。

鞍山钢铁无缝钢管厂原厂长杨方仁至今记忆犹新:1953年10月27日下午2时30分,1200度高温的加热炉吐出一根红钢坯摄氏,一个红色的钢管头从打孔机中吐了出来。. 新中国第一条无缝钢管诞生!工人们欣喜若狂,打算向毛主席赠送礼物。他们剪了一根20厘米长的钢管,派人把它送到北京。1953年12月26日,毛主席60岁生日,他收到了这份特别的礼物。1954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靳尚谊、傅志贵的油画《献第一根无缝钢管给毛主席》。油画的主人公是钳工邵铭祥,他在钢管上刻了一行字:

随后,锅炉管、地质管、石油管、不锈钢管相继推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

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等北京“十佳建筑”所用钢材几乎全部来自鞍钢,武汉长江大桥、解放卡车也离不开鞍钢。1950年代以来,鞍钢已向全国各地派出12万余名专业人才,参与建设了包钢、攀钢、武钢、包钢、攀钢、武钢等13个省市的2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和冶金行业。钢铁、宝钢……每一家名牌钢厂都有鞍钢人的功劳,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公园的一角,一辆59式坦克静静地伫立着,向世人诉说着那些光辉岁月。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1959年开始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部队,其钢板由鞍钢研制生产。“这台2300mm三辊劳特轧机是轧制59式坦克钢的设备盘子。” 刘淼指着园区内的一家轧钢厂告诉记者。这座轧机是昭和制铁所时代的遗迹。1938年投产,2003年“退役”。65年的生产,累计轧制钢板1522万吨,生产的钢材先后用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桥,一汽的第一辆卡车。

英雄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进入鞍钢集团博物馆,您会看到一尊长36米、高8米的大型浮雕。浮雕的中心是以孟泰和王崇伦为代表的一群工人。.

馆内设有专门的展区介绍孟泰。老照片中,孟泰头戴前襟礼帽,身着中山装,脸庞粗犷,笑容简单。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1950、1960年代驰名全国的钢铁战线老英雄。

鞍钢走出的名人_内蒙古走出去的名人_从江南贡院走出的历史名人

84岁的孟泰的女儿孟庆珍生动地回忆起父亲的故事。

1948年11月,鞍山解放后不久,党中央指示鞍钢尽快恢复生产。战火纷飞后,钢铁厂几近沦为废墟,许多零件被工人分散或带回家保存。炼铁厂的水管工孟泰带领工人从早到晚,从地里到地下回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收集了足够的材料和备件来修复三座高炉。在高炉修缮过程中,孟泰一马当先,为1号、2号、4号高炉的修缮做出了巨大贡献。抗美援朝时期,孟泰曾冒着空袭的风险,背着行李,日夜坚守岗位,誓与高炉生死相随。这种爱厂如家、爱炉如命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工人。

展厅的一角,停着一台旧推土机。解说员范思涵道:“这是雷锋开的推土机。”

很多人不知道,在参军之前,雷锋从湖南到辽宁的第一站是在鞍钢当工人,而他在这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鞍钢化工厂开推土机。不久后,他被选中参加了几十公里外的弓长岭矿新焦化厂的工作。那时,工厂刚刚建成,没有住房,也没有饮用水。工人们建造了自己的宿舍。雷锋和一帮同事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队,不分昼夜地工作。时值初冬,泥坑已经结成冰球,镐也打不开泥。雷锋穿着靴子,踩在上面。靴子卡在泥里,拔不出来,他把脚浸在冷风里,把泥弄得浑浑噩噩。

1960年1月,雷锋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鞍钢不到2年,雷锋3次被评为先进制造厂,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他的名字传遍了钢城鞍山的。

厚厚的钢板墙上镌刻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千名鞍钢劳模的名字。“老英雄”孟泰、“青年楷模”王崇伦、“毛主席好兵”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这些劳动模范是工人的先进代表,他们是共同的拥护者成千上万的鞍钢工人。共和国的钢铁骨干。

内蒙古走出去的名人_从江南贡院走出的历史名人_鞍钢走出的名人

工业遗产栩栩如生

今年“五一”期间,每天都有数千人参观鞍钢集团博物馆,这让博物馆馆长车千里非常兴奋。鞍钢集团博物馆自2015年开馆以来,日益成为工业旅游目的地,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上,赋予遗产新的生机。

鞍钢集团博物馆位于“鞍钢记忆”公园内。由鞍钢二烧结车间主车间改建而成。也是鞍钢重要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由10个主题展厅和2个特展组成。馆内藏有历史照片3000余张,实物10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0余件。在博物馆内,观众不仅可以观赏文物、了解历史,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制作钢铁熔炉,体验“钢铁是如何炼成的”的全过程。

据悉,鞍钢现有工业遗产41项,主要分布在鞍山市铁西区,其中29项通过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鞍钢按照散装设备就地存放、活动设备入库、建立钢铁博物馆的保护原则,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值得一提的是,鞍钢采取积极利用的保护方式,大部分文物经过改建或改造后仍在使用中,只有一小部分设备因技术原因不再使用。比如建于1933年的昭和制钢所生产指挥中心,俗称“大白楼”。虽然已经86岁了,

在公园的西侧,停着一辆绿色的火车。走进马车,硬座上盖着一块白布,餐桌上放着一个搪瓷罐子。工作人员热情招呼,“给你倒杯水?” 仿佛走进了旧时光。

据介绍,这辆YZ22客车曾是鞍钢环石铁路员工的通勤车。车身用钢70%以上是鞍钢生产的。1997年,客车停运,铁路系统后捐赠给鞍钢集团,成为“鞍钢记忆”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久前,绿色皮车开始向游客开放,吸引不少人“打卡”。

正是由于其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特点,鞍钢工业遗产群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活化石”。据鞍钢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出台《鞍钢工业遗产保护条例》,举办工业遗产展览等宣传活动,进一步开发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使鞍钢工业遗产群是独特的精神地标和文化象征。,使工业遗产在当代继续发挥巨大的价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