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誉风险管理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渠道越来越丰富,这也使得企业声誉风险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更是如此。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会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且在信息披露、财务问题、债券交易、内控管理、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等方面易引发声誉风险事件。

银行作为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债权人同时又是客户,既要对投资者负责,也要对债权人即客户负责。这些特性决定了上市银行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包括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员工、客户、金融分析师、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的广泛性,客观上造成上市银行受关注程度更高,“声誉风险点”更多,管理难度更大。

因此,上市银行在进行声誉管理、市值维护过程中,更需要注重舆情的发现、分析与维护。

声誉风险特征

发生时段相对规律。负面舆情主要集中上市准备期、重大资本运作期、定期报告发布期。

关注焦点比较明确。媒体与网友主要关注经营情况、财务问题、历史案件、领导变动和监管罚单等问题。

财经类媒体为主要策源地。高达78%的负面舆情为财经媒体报道的网络转载。部分自媒体也喜欢发布原创内容,不过多是自媒体在自身矩阵中传播,热度下降较快。

声誉风险策源地

主要策源地之一:财经论坛及社交类平台。负面舆情主要聚集在东方财富网股吧、雪球等财经论坛社区,此类平台与微博、百度贴吧等全民类社交媒体区别在于其吸引了大量股民交流,还包括上市公司的董秘、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券商行业分析师,他们的存在使得信息交流的形态更加多维。因此,做好监测的同时,上市企业也可以通过回答投资者提问的方式进行必要的交流。

主要策源地之二:善于碰瓷类自媒体号及新闻网站。当下,自媒体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博取眼球吸引流量只是赚钱的第一步,删稿、公关、敲诈才是他们的升级套路。而由此衍生的负能效应,无论是对受众心理,还是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运营日益艰难纷纷转型,在此背景下,中国经营报、华夏时报、新华融媒看财经、投资时报、中纺网、经济观察网、新华融媒看财、长江商报、中国网财经等媒体“专业挖掘负面新闻”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新闻敲诈”、“虚假新闻”等乱象横生,尤其是上市企业或筹备IPO的企业,更是成为目标群体。

声誉风险内容

一是关注IPO进程。上市前期,媒体易关注银行IPO中止、暂缓、延期、重启、转板等重大战略规划调整。银行务必提前做好口径应答。如:重庆银行回应IPO中止审查:IPO“中止审查”是因为未在3月31日之前上交财务自查工作报告;广州农商行在港股市场发布“关于撤回A股发行申请”的公告:“鉴于战略规划调整,该行经审慎考虑,并经与该行A股发行申请相关中介机构的审慎研究,广州农商行决定撤回A股发行申请。此外,本行业务运作良好,撤回A股发行申请将不会对本行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本行将根据实际情况择机重启A股发行申请”。

此外,还有自媒体恶意引导性报道,常用标题名格式《XX银行盈利疲软 四载IPO未出辅导期》、《个贷不良增长135% xx银行赴港上市路不平坦》、《 XX银行去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IPO之路仍充满变数》等。

二是关注企业业绩延伸解读类报道。包括关注资产规模问题、资产质量问题、盈利能力问题、股权结构问题、股权争议问题、信息披露问题、风控问题、股东及董事成员结构稳定度、关联交易合规问题。例如媒体关注某上市城商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开始下滑、贷款业务地区的依赖度高、股权分散、债券及多笔非标债权出现业务风险迹象等。对于此类文章,媒体往往使用标题名为《XX银行净利润缩水 不良贷款率升高》、《营收增速落后资本消耗较快问题待解》、《不良贷款率暴增 计提拨备缺口X亿》、《xx银行净利下滑话资产质量恶化》、《增长疲乏 资本充足率承压 XX银行遇成长烦恼》、《XX银行盈利增速下滑不良双升!XX贷款比例接近监管红线》、《XX银行不良激增、余额萎缩 资产质量堪忧》、《营收净利双下降 不良率攀升 XX银行2020业绩表现差强人意》、《资产质量加速恶化 xx 银行未来路在何方?》、《XX银行: 盈利疲软, 激进扩张下埋雷》、《 XX银行净利润暴跌七成 逾五成股权遭股东质押》等。

三是股价异常波动及破发的声誉风险。股价的涨跌情况成为关注重点,投资者往往聚集在东方财富网股吧、雪球等社区发起对上市公司的讨论,甚至吸引权威主流媒体的介入。从短期来看,股票价格正常的涨跌对公司经营无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持续性的下跌,甚至跌破发行价,则可能会引发媒体关注甚至引发其他更为严重的结果。如甘肃银行股价闪崩后危机发酵,有网点出现挤兑现象,最后由央行银保监会出面维稳,危机才得以解决。

四是注意合规风险。在上市过程中遭受行政处罚,有可能给监管层造成压力,最终导致上市资料全部重新审核,甚至是上市申请被驳回的严重后果。此外,罚单同样引发媒体对内控管理和业务风险挤压的关注,如《杭州银行上市后连吃罚单 业务激进难免一路埋雷》。其中,自媒体常用标题示例包括《XX银行前三季度营收净利双位数下滑 年内被罚超百万》、《零售不良率不降反升, 违规放贷遭罚,XX银行陷“多事之秋”》、《xx银行个人贷款不良余额增加XX% 百万罚款暴露内控隐忧》、《XX银行业绩增速放缓,因违规放贷刚收50万罚单》、《XX银行暴露的资产压力,一年1323万罚款,增长失速》、《XX银行遭遇“多事之秋”:祸起萧墙叠加罚单不断》、《XX银行涉重大违规遭调查 2020年营收净利增长疲乏、资本充足率承压》等。

五是防范业务风险引发的声誉风险。银行需防范自身业务引发的声誉风险,如 “原油宝”事件给中国银行带来巨大损失,银行对挂钩大宗商品的衍生产品风险度有了新的认知。

六是领导层变动引发媒体关注。媒体关注人事问题包括领导层职位空缺、人事任免、高层人员落马事件等。

七是防范自媒体炒作历史案件。炒旧案已经是现在自媒体的常规套路,虽然有事实依据,不过报道内容也是旧闻篇幅大于新闻。

八是银行增发募资期间的媒体焦点。银行股发行上市主要还是要满足其补充资本的需求,如借助上市开拓如优先股、可转债等途径以此缓解其潜在的压力。但是从实际情况下,大部分上市银行基本处于‘破净’状态,增发价格没有吸引力,可能出现银行股的募资能力并不及科技股等情况。

九是关注市场评级。机构评级是衡量机构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指标,此前,也有银行因评级下调引发负面舆情。

声誉风险管理建议

将声誉风险管理融入治理架构。对声誉风险问题,不能孤立看待,须着眼于一家上市银行是否具有良好的决策环境,其中包括有效的治理结构,还有识别、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制衡机制。

作为上市银行来说:首先,董事会应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监控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

其次,高级管理层领导下的总行公共关系部门(或品牌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具体实施,全行各部门共同参与建设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对声誉风险的识别、控制、监测、报告和评价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彼此之间的分工、报告路线、决策机制等进行清晰的界定,确保声誉风险事件能够得到及时识别和高效处理。

此外,信息披露制度是衡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上市银行来说,声誉风险控制与信息披露两者间应融合相辅。银行声誉风险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客户、媒体)对银行丧失信心,而对信心最大的损坏莫过于可靠信息的缺失。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可有效防止声誉风险因素的积累。

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就要求银行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时将声誉风险进行明确定义、归类,在管理目标、组织体系、管理工具等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设计。在操作上必须建立和完善声誉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防范和化解声誉风险、不仅是事件发生后要进行快速、有效处置,更重要的是事前主动加强预防与预警协作、将声誉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首先,依托“集中管控、矩阵分布、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上市银行可对声誉风险做最大限度覆盖。

其次,依托整体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统一的风险定义和分类,明确的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能够更有效地建立起主动识别、准确评估、持续监测、有效控制的声誉风险管理运转机制。

再次,依托分布各层级的、丰富的全行风险管理人力资源,有助于建立一支专业的声誉风险管理队伍。

最后,依托专业风险管理队伍,有助于深化声誉风险管理研究,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搭建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创新声誉风险管理工具。

将声誉风险融入企业文化体系。上市银行的董事会以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都是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但如声誉风险管理不是根植于为所有员工所认同的健全的企业文化和价值体系之中,这条风险管理“防线”仍然是不完整和脆弱的。

首先,上市银行高级管理层应树立声誉创造价值、声誉人人有责的声誉理念,切实从全行经营战略上把声誉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自上而下地推动建立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从上到下一致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这是声誉风险管理的基础。

其次,应建立利于声誉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银行声誉具有积累性和易碎性的特点,不同于广告策划,不可能通过短期策划来实现,需要长期不断地投入。从高管到普通员工,只有关注长远利益,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关注诚信和道德,才可能投资声誉建设,将短期的、被动的危机处理转化为长期的、自觉的声誉风险管理。

最后,将合规文化建设与声誉风险管理理念融合推动。声誉损失是合规风险表现的后果之一,而且合规风险的其他后果(如法律制裁、监管处罚等)也会给银行的声誉造成损失,因此,上市银行应大力推动合规文化建设和合规风险管理,将“全员合规”作为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有效的主动措施,使合规文化与声誉风险管理理念相得益彰,共同提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