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国应对疫情冲击的措施接连落地,一些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出现“回温”,市场恐慌似乎有所缓解,美股“见底论”也开始涌现。如何评估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的状况?“疫情全球化”对资产配置带来哪些冲击与挑战?特殊时期,机构、个人投资者如何调整投资策略?新京报近期采访经济学家、金融专家,把脉疫情下的资产配置,分享思考与建议。

经历剧烈动荡的美国股市虽然进入相对平静期,但4月20日美国原油期货历史首次跌至负值,美股也受影响集体下跌。美油5月合约收跌171.7%,报-13.1美元/桶,盘中跌幅一度超300%,最低报-40.32美元/桶。

“今天全球金融市场的状态,应该讲是第一轮冲击之后的平静期、缓冲期。因为投资者在经历前一轮的恐慌之后,现在情绪相对平稳下来。”4月16日,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对于近期美股大幅反弹后出现的“见底论”,孙明春持怀疑态度。

鉴于疫情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的重创,他表示,经过一段时间反弹以后,美股还会向下走,会出现比上一次的低点更低的一个水平。熊市的时间也不会在短短一个月、两个月就结束,可能要持续大概一到两年。

特殊时期,个人投资者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在孙明春看来,未来经济环境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拿现金是最稳健的一种做法,现金为王。除此以外,比较保险的就是黄金。“总之,中国有句古话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个时候去抢反弹、去抄底,风险都是很大的。静观其变是比较好的一个做法。”

【精彩观点】

1、(美股)熊市的时间不会在短短一个月、两个月就结束,可能要持续大概一到两年。

2、近期需要关注两重危机:部分发展中国家疫情失控和发达国家经济可能会陷入比较深而相对持久的衰退。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同时导致金融机构受伤的现象,金融系统受到的冲击会越来越明显。

3、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拿现金是最稳健的一种做法,现金为王。除此以外,比较保险的就是黄金。这个时候去抢反弹、去抄底,风险都是很大的。静观其变是比较好的一个做法。

全球金融市场进入缓冲期,美股还未“见底”

新京报:您如何评估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的状态?

孙明春:关于全球金融市场,我觉得是刚刚经历第一轮冲击。第一轮的冲击主要是因为疫情在全球扩散,尤其是在欧美这些主要经济体出现大面积暴发,引起了一定的恐慌。同时,再叠加沙特和俄罗斯的石油价格战,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抛售,资产价格出现了共振式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实际上导致过去十年,尤其是最近三四年大量拥挤交易的转向。拥挤交易一旦转向以后,就发生了踩踏。很多用杠杆的投资机构、投资者,就出现了爆仓的情况。因为爆仓了要进行强行平仓之类的操作,就会出现缺失流动性的危机。

一个多月前,全球金融市场连续三周剧烈波动。之后,全球的央行、财政部“联合”出手,包括美国美联储推出了无限量宽政策,解除了流动性危机,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从恐慌逐渐平静下来,各个市场就相对企稳了。今天全球金融市场的状态,应该讲是第一轮冲击之后的平静期、缓冲期。因为投资者在经历前一轮的恐慌之后,现在情绪相对平稳下来。

新京报:最近美股“见底论”开始升温,您是否有类似的预判?

孙明春:很多投资者在回想,是不是前段时间出现了过度抛售、恐慌式抛售。而且从时间上来讲,短短几周时间里,很多资产价格波动幅度也非常大。也有投资者在考虑,是不是可以抄底了?像美股,过去两个礼拜涨了20%多,接近30%。我觉得,前段时间因为恐慌抛售出现了超卖,一旦(投资者)情绪稳定下来,出现强劲反弹也在我们的预期,反弹本身不奇怪。但出现这样一个反弹,是不是“见底”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可持续的牛市?我个人比较怀疑。

我认为,疫情在全球还没有结束。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创。包括在美国,连续四个礼拜有2200万新增失业人口,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可以想象,疫情对美国经济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对全球经济也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盈利、金融机构的盈利和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现在大家都是只有一个预期,但这个预期到底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

很多投资者觉得,是不是市场太悲观了?情况没这么坏?所以就去抄底了。但是我个人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走势,以及未来(企业)盈利的发展走势,还是很不乐观。这次冲击来自于一个百年不遇的疫情,现在全球有110多个国家都遭受了冲击。所以,这个影响会非常大,应该不是过去10年、20年、30年遇到过的情况。现在市场预期的经济增长和盈利成长,我个人认为过于乐观。再过三个月、六个月,市场会重新认识到这个冲击的巨大。

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反弹以后,我认为美股还是应该会向下走的。我个人认为,应该会出现比上一次的低点更低的一个水平。熊市的时间也不会在短短一个月、两个月就结束,可能要持续大概一到两年。

疫情还没完全控制住 金融系统受到的冲击会越来越明显

新京报: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美国确诊病例已超过60万例。世界最大经济体是当前疫情风暴的“中心”,欧洲国家的疫情也在持续蔓延。从全球视角来看,接下来还需警惕哪些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

孙明春:从疫情本身来讲,下一个风险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的疫情可能也进入失控状态。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大量暴发,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我们都已经看到了。下一步,我们也开始看到有些发展中经济体,包括俄罗斯、土耳其、印度,还有很多相对小一些的发展中经济体,确诊人数在快速上升。估计接下来一两个月,可能大家还会对疫情在发展中国家的暴发感到担忧。

发展中经济体一般医疗条件比较差,政府财力也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不像欧美可以自己印钱,印了钱就能用,要是钱印多了可能货币要贬值,甚至引发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说疫情在比较大的或者比较广泛的发展中国家出现问题的话,可能带来的经济冲击非常大。同时,发达经济体疫情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在疫情不能完全解决之前,他们的经济也还是挑战重重。所以,接下来除了发展中国家疫情失控是个潜在的风险和危机,发达国家经济可能会陷入比较深而相对持久的衰退。这个过程中,可能也会出现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同时导致金融机构受伤的现象。公共卫生危机、经济危机已经发生了,接下来金融系统受到的冲击会越来越明显。近期要关注的可能就是这两个危机。

全球协力应对有必要,但大部分国家财政已相当吃力

新京报:正如您关注到的风险,“疫情全球化”也考验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学界关于全球经济进入衰退的预判几成共识,但全球协力应对经济衰退迫切而艰难。您怎么看?

孙明春:关于全球协力应对经济衰退,首先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疫情,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同时被疫情冲击,需要各个国家协同来抵御危机,防御疫情扩散,防御经济衰退转变成经济大萧条。另一方面,虽然这个想法很好,但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世界很多国家的政府和央行其实都没什么“弹药”了。除了中国、德国、新加坡这些经济体基本面比较好,或者说有比较深厚的“家底”,有潜力、有能力去应对,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财政已经相当吃力。

从全世界来讲,金融海啸以后这十多年,大家都用财政刺激、量化宽松,实际上各个国家的财政负担已经很重了,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在大部分国家已经远远超过2007年、2008年的水平。如果说在目前的状况下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不是说不可能,但空间也不是很大。

财政政策纾困必须要全力以赴,因为要保证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要防止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需要财政的支持。但这些都是纾困措施,本身花费就极其昂贵。疫情控制住以后,需要财政再刺激经济,这个空间就非常小了。即便财政方面要去做的话,实际也需要央行来支持。

换句话说,财政方面,尤其是发达国家可以无限去做的话,必须要货币政策或者是央行在后面印钱来支持。就像美国、欧洲、日本,央行要全力以赴地去购买国债,为政府融资。像英国直接说连国债都不用买了,英国政府向央行直接透支。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过去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增加了两万亿美元。从2008年到2012年,上一次做量宽花了四年时间,才增加了两万亿美元。可以看得出来,货币政策实际上不再讲货币纪律了,也做到了极致。

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央行都不停地通过量宽来刺激经济。其实,全球经济在过去十年基本上是不温不火的。疫情来之前,全球十大经济体就有六个在衰退的边缘。

个人认为,现在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纾困政策,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能达到纾困目的。但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在疫情结束以后刺激经济,我相信效率都会非常小。如果用力过大,反而可能导致要么是资产价格泡沫,要么就是高通胀。所以,我觉得各个国家的央行、政府有合作协调的愿望,但是能力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

抢反弹、抄底风险很大,静观其变是比较好的做法

新京报:疫情“黑天鹅”的冲击尚未明朗,利率持续下行,很多个人投资者关心特殊时期的资产配置。您有什么建议?

孙明春:在这样一个大的宏观环境下,我觉得要思考:未来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大经济环境?首先,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比较确定的。那全世界来讲,接下来要进入衰退,这也是比较确定的。中国实际上在全球是一个相对更好的经济体,我们的基本面更好,老百姓储蓄率更高,政府有财政实力。尤其考虑到国有资产这一块的话,我们相对其他国家来讲,财政的空间更大。同时,在货币方面,我们的存款准备金利率还相对比较高,不像欧、美、日很多都进入零利率、负利率。我们其实有很多优势。

从全球来看,为了应对危机,全世界的政府都在扩张财政,央行也在(推)无限制的量宽。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是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其实有很大不确定性。经济增长放缓是比较确定的,但是价格上将来是通缩还是通胀?这是比较难说的。正常应该是通缩的,但现在问题是央行印了这么多钱以后,同时供应链受到了冲击,也不排除今后某一个时间出现比较大的高通胀。

有一个比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现在是比较难的。因为经济不好的话,风险资产如股票确实有一些风险。按说应该买国债,但如果有通胀来的话,对债券是很不利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拿现金是最稳健的一种做法,现金为王。除此以外,比较保险的就是黄金。如果货币超发的话,将来黄金作为一个保值工具,还有它独特的作用。其他的我现在就不太敢讲,因为确实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总之,中国有句古话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个时候去抢反弹、去抄底,风险都是很大的。静观其变是比较好的一个做法。

新京报记者 陈鹏 编辑 陈莉 校对 危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