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

1.解读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M0、M1、M2的统计意义

2.解读信贷、社融和货币供应量的分析方法

在上一讲中,解读了财政相关的指标、中国财政预算体系和地方政府融资相关的话题,从本讲开始,将用三期来一起聊聊金融方面的指标,在这一讲中,我们先来看一下金融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相关的统计指标。

这些金融数据一般每月中旬由央行发布,这次重点解读一下与市场与企业融资相关的人民币贷款与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以及代表实体经济流动性的货币供应量数据 M0、M1、M2。

一、解读人民币贷款

新增人民币贷款是指当地的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个人以贷款合同、票据贴现、垫款、贸易融资等形式提供的人民币贷款。人民币贷款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表内业务。在以间接融资模式作为主体中国金融体系中,人民币贷款历来是我国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最主要方式。

在中国的金融统计中,人民币贷款可以分为新增居民贷款、新增企业贷款和新增非银金融机构贷款。

新增居民贷款,又分为居民短期贷款和居民中长期的贷款。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就是房贷了,短期贷款的主要是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经营性贷款。整体而言,居民贷款和房地产销售的关联度非常高。

新增企业贷款,分为票据融资,企业短期贷款,企业中长期贷款。在这三项企业贷款当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是信贷数据中含金量最高的一项。因为贷款期限长,企业可用于中长期投资,故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实体经济的投资需求。

其余的两项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贷款期限都比较短,一般被用来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或补充企业营运资金。

票据融资是指票据持有人在资金不足的时候,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收款人的一项银行授信业务。是企业为加快资金周转促进商品交易而向银行提出的金融需求,票据已经贴现的便归贴现银行所有,贴现银行到期,可凭票直接向承兑银行收取票款,票据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票据融资规模还可以反映银行的风险偏好,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经济衰退末期和复苏前期,往往出现票据融资的火爆,因为银行此时的风险偏好较低,相比于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期限短有银行或大企业的信用担保流动性更高,更受银行的青睐。

新增非银金融机构贷款,这里的非银金融机构是指除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以外的所有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财务公司等。新增非银金融机构贷款是指向除银行之外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介入的,用于企业自身经营的各项贷款。主要包括券商,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及波动难以寻找普遍性的规律。

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

社会融资规模,简称社融,它是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当中获得的全部资金的总额。从含义可以看出来,社融指标是一定时期内的流量数据的概念。

这里的金融体系涵盖了中国整个金融行业,其中包括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也包括了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金融市场的业务。

融资规模主要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

金融机构通过表内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直接融资,通过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社会融资总量的构成指标,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外的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

根据前面提到的社融的四大主要构成,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就属于金融机构。通过表内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所谓的表内业务,是指它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内进行的披露,可以由资产和负债栏目结实的业务。

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这三项,就属于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

委托贷款,是指由事业单位个人以及政府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当地的金融机构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协助收回的贷款。委托贷款,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由于我国的企业之间的直接借贷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约束,那么需要借助金融机构来作为媒介。同时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可以帮助委托人降低它的管理成本。

信托贷款,是指当地信托机构通过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向境内非金融性的公司或个人发放的贷款。社融当中的信托贷款,实际上是信托投资公司所管理的资金信托计划当中的一种资金运用方式,它不列入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所以也归入表外业务。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为企业签发的全部承兑汇票,未到金融机构进行贴现融资的部分,也就是金融机构表内表外并表后的银行承兑汇票。在统计上,体现为企业签发的全部银行承兑汇票扣减已在银行表内贴现的部分,其目标是为了保证社融数据不重复计算。

新增贷款委托,新增信贷委托,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这三项都属于非标融资。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受大资管新规影响。非标融资2018年收缩得非常厉害,但是到了2019年初出现了边际好转的情况。

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就属于直接融资,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是地方政府为了建设某专项具体的工程而发行的债券,主要是投向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偿还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对应的项目收入作为担保。由于近两年来,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已经很大,所以,被央行单独统计列示,那么募集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基建棚改等领域。

信贷和社融数据的分析

信贷和社融数据都是有着较强的季节性的因素。举个例子啊,通常每年年初1月份。银行出于早放贷早收益的考虑贷款的额度比较充裕等原因,新增信贷和社会的融资规模会比较高,而到了年底的12月份,由于信贷的额度已经不足了,往往新增贷款和社融的规模都会比较低。

此外信贷和社融数据的月度波动也很大,基本无法预测。由于月度波动大,所以同比增速和环比的增速波动幅度也是比较巨大的,对其分析的意义不大。因此我们一般看同比多增或环比多增的金额,也就是看绝对数量,而不是看相对的增速。此外,往往还要看近几个月或者说是近一年以来的走势,以判断当月社融处于什么样的一个水平。央行还公布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这样的一个数据。那么这一指标,对于GDP的增速拐点具有重要的前瞻意义,根据历史经验来看社融存量增速企稳回升后1~3个季度, GDP同比的增速,也会企稳回升。因此,这一指标被市场也是广泛地关注。其拐点被视为说是信用底。在分析信贷和社融数据的时候,由于这些数据啊都是有很多的分项构成,我们既要看数据的总量,当然了也要看数据的构成,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再来举个例子,比如社融公布的数据比较高,超过大家的预期,那么我们还要具体分析背后的贡献因素和原因,这是由于票据短期冲量导致的,还是中长期贷款这一反映实体经济中长期融资需求的分项导致的,是因为债券股票发行等直接融资导致的,还是因为间接融资导致的,是表内融资改善了,还是表外融资改善了。

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数据

货币供应量指的是全社会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的总量,我国货币供应。依据货币流动性强弱可以划分为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和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三个层次。

M0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它统计的是央行发行的货币,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这样的一个指标。M0是流动性最强最活跃的货币。截至2019年的6月底,中国的M0的余额呢是7.26万亿。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它统计的是M0加单位活期存款,这里的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部队及其他的团体。但注意M1不包括居民活期的存款。截至2019年6月,中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余额呢是56.77万亿。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它统计的是M1加上个人储蓄存款,再加上单位定期存款,再加其他存款。截止到2016年6。中国的广义货币的供应量M2的余额是192.13万亿。

为什么我们需要来关注M0、M1、M2这几个货币的供应量的数据?它反映了哪些的经济含义?

M0代表了流通当中的现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现金的持有量是不断的增加的。2017年曾突破八万万亿元,但是近几年来由于非现金结算和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我们看到经济主体无需持有过多的现金,就可以满足它的交易需求了。M0占M1的比例是逐步的下降的,M1的构成是企业活期存款和流通中现金由于可以随时支取,所以相对来说是流动性较强的货币供应。在货币供应的结构当中,如果M1占比更高,那么则说明货币在实体的潜在的流动速度是较快的,更加促进实体的发展。

在分析当中M1是利率的滞后指标,同时M1同比增速与房地产的销量同比增速,也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一般而言,如果企业对于未来的预期持有谨慎的态度的话,那么对于增长前景是比较悲观的,那么我们会看到企业更加倾向于低风险的金融投资,将存款定期化,这个时候M1就会向M2来转变,M1对M2的剪刀差就会收窄。相反呢,如果企业对于未来增长持有乐观的态势,那么我们看到扩大资本的开支,企业会把存款活期化以随时应对扩大资本开支所需要的现金,这是企业账户上活期存款的占比较高M1减M2的剪刀差就会扩大,因此M1增速与M2增速之差可以作为衡量经济活化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社融和货币供应量又有着怎样的关联?社融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直接来自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不同的是,社会融资规模来自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而货币供应量的数据则是来自负债方。他们可以看作是金融体系这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资产,资产端的社融可以理解为信用,负债端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可以理解为货币。同时,他们也都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中间目标。

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就提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社融存量和M2同时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负债情况,将社融存量规模或M2除以GDP名义值可以近似得到实体经济的杠杆率,其中的M2除以GDP是指广义货币占GDP的比值,通常用该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货币化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M2与GDP的比值,一直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到2018年末的数据,我国的广义货币M2是达到了182.67万亿,GDP首次突破了90,000亿,M2与GDP的比值达到了2.03,超越了大部分的欧美国家。

货币供应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分析信用派生强弱。根据货币银行学原理,在信用货币时代,不是存款创造贷款,而是贷款创造贷款。银行每发一笔贷款就会同时创造一笔等额的存款,存款随着贷款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经由银行的信用派生,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才能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用的信用货币。基础货币的数量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决定了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数量上限。所以,如果银行的信用派生能力和意愿强,那么货币供应量自然容易有比较高的增速。

二、分析季节性因素。货币的供应量数据也存在着季节性的因素。每个季末银行内部都会有存款规模考核,银行在季末的时候都会提高力度增加存款。除此之外存款内部还有明显的转移情况,比如说一二月份临近春节时,企业曲线发放员工工资和奖金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可能导致M1增速降低。此时企业的存款规模会大幅地下降,居民的存款规模也会明显地上升。

三、关注财政存款的抽取效应。财政存款存放在央行会直接减少银行的基础货币财政存款。如果是增加的,说明货币从企业或个人手中流向了政府部门,存留在实体经济当中的流动性就减少,商业银行的信用派生能力也受到了限制,所以M1和M2的增速呢也会受到影响。而如果财政支出大幅的下发,比如说历年的12月份货币从政府部门流向的企业部门,那么就会出现财政存款大幅减少而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的现象。

四、关注企业利率的走势影响。由于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没有完全的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所以银行的存款利率受到央行的存款基准利率的影响与市场利率的走势是脱钩的。当市场利率比如说货基或者说是理财的收益率向上的时候,与存款利率的水位差越拉越大,居民在理性的决策下会更加倾向于同样是低风险但是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率的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等资管产品,从而出现存款脱媒的现象。

五、关注金融创新的影响。那么为了规避理财等高收益产品对于存款的过度的抢夺,银行表内业务,在积极的创新推出新的存款类别。比如说结构性的存款,这些金融创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扭转了存款脱媒的现象。对于M2与M1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金融信贷和社融的数据对于经济走势和资本市场的指引

前面提到了金融数据的统计,直接是来自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分别代表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这就可以看出这些金融机构的统计质量比较高,数据真实性更为可靠,同时金融数据往往是经济基本面的前瞻性指标,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先获得了资金支持,获得了流动性才能够继续下去。

从这种存量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与GDP的同比增速来看,基本成正相关。数据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从社融存量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和中国股市的表现来看,在大部分的时间社融存量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和股票的涨跌呈正相关的关系。从社融同比的增速M2同比增速与中国债券市场的表现来看,二者在趋势上基本上也是呈现出了一个正相关的关系,但社融存量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具有领先性,领先的幅度是取决于融资条件,经济表现和货币政策这三者的时间差。

总结一下

在本期的中,详细解读了信贷社融和货币供应量相关的这个指标介绍,他们的对比关系分析方法,以及对于金融市场的指引和参考,在下一期中,将会解读有关金融利率相关的指标,这一期就到这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