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在关键时刻,需要美国与时间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候,但其似乎总是反其道而行之,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依靠美元的霸权地位,大肆收割其他国家,靠着从其他国家收割来的财富保障美国自己的利益。特别是今年以来的“黑天鹅”事件,更是让美国近乎疯狂地收割了一把。

根据最新的数据来看,目前美国政府的债务余额已经超过27万亿美元,在今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面就已经增加了4万亿美元。

美元收割世界财富的基本套路。

在27万亿美债中,大约有7万亿美元是国外买的,20万亿美元由美国国内百姓和各大机构把持。

外国机构买的那7万亿美元,对于美国本土而言,就相当于凭空多出来的钱,是美国可以用来直接使用的。本来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美元本来是作为国际支付使用的,它是留存于美国市场之外的,但是现在各国手中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又回到美国政府手里,变成可以花的新钱。

全球抛售美债万亿,达到10208亿!美国收割世界的脚步受到了阻碍,全球掀起了抛售美国国债的潮流,中国连续4个月减持,俄罗斯直接“清仓”。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全球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抛售美国国债,累计已抛售美债共计15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208亿元。就拿9月来说吧,包括中国、日本、爱尔兰、卢森堡、新加坡和加拿大在内的6国总计就抛售了3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56亿元的美债。

比如爱尔兰9月减持195亿美元美债至3158亿美元,卢森堡和中国香港也在9月份减持了美债,分别减持63亿美元和54亿美元。

中国已经是连续四个月减持美国国债,中国当前持有的美债规模创下2017年来最低,从2020年年初至今,我国已经减持了415亿美债,截止目前,持有美债1.0617万亿。

俄罗斯在抛售美债方面更是走在前列,甚至“清仓”美债,但同时俄罗斯加大了欧元、英镑、日元和人民币的外汇储备比例,尤其是人民币资产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15%。

截至11月美债数据,最大美债持有国是日本,为12762亿美元,中国紧随其后持有10617亿美元,3-10位分别是英国4289亿美元、爱尔兰3158亿美元、巴西2651亿美元、卢森堡2625亿美元、瑞士2553亿美元、中国香港2455亿美元、开曼群岛2316亿美元、比利时2181亿美元。

就在世界各国抛售美债之际,中国国债却大受青睐。

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显示,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记账式国债规模已经超过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15%,如果推算到2017年,增长数据更是喜人,达到了207.65的高增长。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5年2月开始,境外机构在人民币债券市场连续增持中国国债,经历了分别始于2017年6月和2019年4月的两次快速增长期,现在境外机构已经连续21个月增持中国国债。

从总量来看,截至2020年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国债规模已超过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15%,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207.65%。

境内发行的中国国债不断受到海外投资者的追捧,中国在境外发行的主权债券也是海外资本市场上的“香饽饽”。就在半个月前,我国发行的40亿欧元主权债券,订单规模就达到了发行量的4.5倍。

为何美国国债“跌跌不休”,而中国国债却大受欢迎,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美元金融体系的本质是收割。

美国是世界老大,不仅体现在科技和军事上,也体现在金融上。目前国际间的结算离不开美元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这个体系虽然为世界各国的货币结算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收割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既得利益,间接夺走了很过国家的财富。

第二点,美元信用降低,中国国债信用提升。

美债发行靠的是信用,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和机构去购买,然后持有者希望买到的美债能够保值增值,在美债到期后,就可以拿到美国返还的本金和利息,所以,美债得以顺利发行,靠的就是信用和稳定收益。

虽然美债的70%由美国国内持有,但是仍然有30%的美国国债被国外机构买走,但是从今年的“黑天鹅”事件来看,美国似乎没有过多考虑其他国家的感受,大事印钞投入市场,导致美元“跌跌不休”,影响了持有人对于美债的信心。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后,未来很可能无法维持经济发展预期,经济萎靡甚至倒退,继续持有美债不仅可能赚不到钱,甚至还有可能亏钱。

反观中国,因为疫情控制得比较好,经济从三月份开始就逐步正轨,全年预计经济增速达到2%左右,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中国国债长期的收益显然要高于美债。

写在最后:

美国国债现在之所以遭遇寒流,与美国今年的做法和快速增长的债务规模脱不了关系。截止目前,美国的债务总规模已经超过了27万亿美元,预计全年在29万亿美元左右,按照美国2019年的GDP计算,达到了美国经济总量的1.4倍,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是增加了4万多亿美元,这样高的债务规模,如此快的债务增长速度,任何人都有理由怀疑美国的还债能力。想买美债赚钱,总得掂量掂量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