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9月26日电(记者 杨溢仁 沈寅飞)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以及严厉的去杠杆形式,国内信用风险事件频现,债券违约更是层出不穷。

分析人士指出,伴随去杠杆步入“深水区”,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后续部分国内企业的融资仍面临较大压力,尾部信用风险也存在加速释放的可能,当前应高度关注债券违约风险及信用风险传导等问题。

企业违约高发

据券商的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8月,共有30家企业发生债券违约,较去年同期增加8家,涉券规模约822亿元,同比多增69亿元;新增债券违约企业14家,与去年同期持平,涉券规模约421亿元,同比增加125亿元。

与2018年爆发的“违约潮”相比较,2021年初以来的信用债违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高评级大型国企违约集中爆发。尽管目前债券违约主体中的民企占比依旧最高,但随着国企违约规模的快速增长,其已逐步接近民企违约规模。

来自惠誉评级的统计显示,2021上半年,我国企业违约的债券规模累计高达625.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国企违约金额超过了一半,涉及资金达366.5亿元。

另有公开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涉及违约的地方国企债券余额约为2020全年地方国企债券违约总额的80%。永煤等大型国企信用债违约引发了债市的抛售潮,“国企信誉”持续受到冲击。

其次,是房企信用风险进一步攀升。房地产行业债券的违约率较高,离不开其自身高信用风险特征,即通常房地产开发现金流量较大、负债率偏高、地方政策调控较为频繁、再融资环境逐步收紧等。2021上半年华夏幸福、泰禾、协信、天房等地产行业企业确认发生实质性违约后,业内人士普遍判断,在当前防风险及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未来市场化出清速度或继续加快。

值得一提的是,8月共有6家企业发生违约,其中有5家为房地产企业。由于房企的杠杆率过高,加之今年以来监管调控的力度加大,因此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料进一步释放。

再者,是交通运输业违约率高企。除房地产行业外,交通运输业涉及的债券违约规模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航空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在疫情暴发后,航空行业的旅客量呈现断崖式下滑,业绩和盈利均受到严重影响。

“降级”趋势延续

当然,除了上述因素外,伴随高评级大型国企违约的集中爆发,2021年国内评级机构的态度“大转弯”,也为信用分层的加剧“添了一把火”。

尤以城投板块为例,根据统计,在2021年城投债发行人跟踪评级调整已告一段落的背景下,截至9月13日,今年共有27家城投主体评级(包含评级展望)被下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同期16家城投主体评级(包含评级展望)被上调,相比上年同期骤降87%。

来自南京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金融市场研究部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3日,三季度评级上调的信用发债主体仅有5家,其中直接调整评级的主体有3家,仅展望提升的主体为2家,主体上调频率较去年同期的82家大幅回落,且今年8月和9月均未出现评级上调。

中证鹏元副总裁袁坤龙说,面对此前评级虚高的状况,逐步降低高级别主体比例,促级别符号回归合理区间,有利于真正发挥评级的专业作用,从而助力债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随着8月初《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的下发,业界普遍判断,未来几年,评级市场将步入需求重塑期,评级机构也将迈入转型期和洗牌期。

“信用评级将从监管需求逐渐转向投资人需求导向的新业态。”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张伊君说,《通知》明确提出未来将降低监管对外部评级的依赖,将评级需求的主导权交还市场,明确了评级机构的评价体系要以评级质量为核心、以投资者为导向,这为评级行业发展,以及评级结果的应用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多位专家预计,后续评级调整中的上调家数小于下调数将成为常态。而评级被下调后,企业在债券市场的再融资难度必然有所增大,和银行之间的合作也会出现问题,还会影响相关债券二级市场估值。简而言之,2021年四季度信用尾部风险的持续释放料无可避免,各机构需高度关注债券违约风险及信用风险传导等问题。

“避雷”仍是关键

那么具体到信用债的择券层面,如何才能更好地规避弱资质企业的违约风险呢?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黄胤英释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一,应重点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特别是较易受疫情或其他外部因素影响的企业——如内需依赖较强的企业。在当前全球疫情仍未得到全面控制的背景下,如果企业盈利能力没有完全恢复,就继续扩大投资、激进扩张,则必然会加剧违约风险。此前存在激进投资、盲目扩张或转型等问题的大型集团公司并不鲜见,而华融、泛海、清华系校企(紫光、启迪)、东方园林等主体信用风险的加速暴露就是最好的佐证。

其二,需关注企业外部的关联情况。海航系企业就是关联方资金占用比例较高的“典范”,而这将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即互保问题会进一步加剧违约风险。

其三,要关注杠杆率较高、明股实债、融资不太稳定的企业。尤以那些杠杆率较高的房企为例,时值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阶段,其资金链必然更容易断裂,增大违约风险。

“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以及行业融资环境的收紧,房企信用风险事件频现,市场信心已然受到了较大打击。这种信心的下降不仅会使地产板块产生一定风险,甚至会延伸至房企上下游供应商,需要重点防范。”光大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并称。

总而言之,就现阶段的信用债投资来说,“避雷”仍是关键,在当前结构性紧信用的环境下,个体行业的局部信用压力不容小觑,需谨慎把握。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