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债券并不是垃圾,它里面蕴含着很多价值投资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也替一些中小企业的融资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兴风作浪的垃圾债券

既然垃圾债券不垃圾,为什么它总是给人一种比较负面的,或者说比较凶残的感觉呢?这其实也跟一开始那个发掘出其投资价值的银行家米尔肯密切相关。

这次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在美国兴起了一拨杠杆收购的浪潮。 其中有很多进行杠杆收购的企业,都是那种想要蛇吞象的企业,但是银行觉得风险比较高,不愿意贷款给他们。可他们就是要借钱去买企业,这钱从哪里来呢?米尔肯发现这也是一个商机,于是就开始帮助这些企业去发行垃圾债,进行杠杆收购。

米尔肯有几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比如说“金砖赌场”,它的净资产只有2.3亿美金,却出价18亿收购希尔顿酒店。另一个叫法利工业的公司就更疯狂了,它以600万美金的资产,去竞购14亿的西北工业公司:自有资金就这么多,其余的钱都是通过发行这种高收益的垃圾债来募资的。

这么高的杠杆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利润高得离谱。有一个叫伊坎的人,他就和米尔肯合作发行垃圾债,不断地对那种大企业发起攻击,曾经创下了10周赚5000万美金的纪录。所以当时,这种垃圾债加上杠杆收购,搞得华尔街腥风血雨,大公司人人自危,很多大企业的CEO,都对米尔肯恨之入骨。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真是一个繁荣与泡沫同在的时代。

但是到了80年代、90年代末以后,经济下滑,利率迅速地上升。于是,垃圾债的违约率这时就开始飙升,很多购买垃圾债的金融机构被牵连,都破了产。再加上,米尔肯在1990年被指控金融犯罪,被判刑坐10年的监狱。就这样,垃圾债加杠杆收购这么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就此结束了。

从垃圾债在杠杆收购里的运用开始,它就遭到很多人批评,不过,我们还是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事件。很多学术研究后来都发现了,垃圾债加杠杆收购这件事情对美国企业的更新换代其实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一方面,它治愈了美国当时盛行的大企业病。因为在大企业里面的高管,很多都不是大股东,所以他们对企业缺乏责任感,经常会浪费公司的钱,也缺乏危机感,不去励精图治。杠杆收购来了以后,给他们形成了很大的压力,逼着他们开始进行战略和经营上的调整。所以,大家都认为,这一拨杠杆收购的浪潮其实加快了美国企业的结构调整,使得美国企业后来变得更加健康。

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的就是,杠杆收购和垃圾债的合体,逼着企业更加关注短期的利益和股价。所以我们也会看到一个趋势,就是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开始下降,而且人性的贪婪在这种过高的利润和过高的杠杆率里面,被放大了,造成了很多金融混乱的局面,甚至催生了很多金融犯罪,整个市场秩序也被搞乱了。

通过这两期的故事你会发现,垃圾债其实和所有其他的金融工具是一样,本身都是中性的。只不过,投资银行家一方面挖掘了垃圾债天使的一面,使它既能够作为价值投资的工具,也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出新的渠道;但另一方面,过度地运用垃圾债又把它魔鬼的一面给勾了出来,催生过高的风险,最终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混乱,乃至犯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