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一则江湖救急贴引起了金融圈的关注。5月29日,一位投资者说买了中泰券商推荐的债券基金产品遭遇违约损失高达5.5亿元,这位投资者是宁波游资大佬,从2015年起买了中泰证券代销的5.5亿私募产品,投资的标的是债券,预期年化收益率5.5%,结果不幸遇雷。这位投资者买的是一家名叫冠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私募产品,因为本身的资金量很大,所以是专人定制类的产品,客户只有他一个人,按道理来说仅仅5.5%的收益真的不算高,这位投资者不算很担心,但还是亏掉了5.5个亿,很多人都不理解怎么会出这种事?

通常我们都将国债的收益默认为无风险收益,所谓无风险收益就是不存在违约风险的收益,国家用税收来偿债务,只要国家不破产国债就不存在违约风险,但是如果国家不存在了,国债也自然无从谈起来,北洋政府不可能承认清政府的国债,新中国也不可能承认清政府的国债,所以国债也是有损失全部本金的可能性,只不过这个概率很低很低,风险溢价微乎其微,风险基本为零,所以国债的收益率被公认为是无风险的收益率。

所有理财产品从投资方向上都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债权投资,也就是债券投资,简单来说就是债务人买的东西并不是投资者的,但以后人家挣钱了,投资者可以收利息。除了常规的债券,还有可转债、货基、债基、储蓄险甚至更复杂的人寿保单贴现都属于这类,另一类是所有权投资,在金融市场上一般就叫股权。股票和股票型基金都属于标准的股权类投资。

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理财产品还有另一个划分维度,标准化投资品和非标准化投资品。标准化投资品有更严格的监管,一般都在银行间的市场或国家认可的证券交易市场里交易。最典型的就是股票,股票最终结果无非是赚了还是亏了,除非强制退市或企业破产,否则不太可能出现本金亏完的情况。而非标投资品就形式多样,无所不包了,不管是债权还是股权,最终这钱都是进入到债务人公司或个人的账户里,这样债务人才能把这钱拿去投资。

所以最坏的结果不管是债务人投资失败,还是全款跑路,都有可能血本无归。股权类的非标投资品,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这些都和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金融净资产至少在500万以上的人才会考虑投资,但也有低门槛的,比如股权众筹债权类的非标投资品,低级别里比较典型的就是P 2 P了,而高级别的就是债权类信托和私募基本都是100万起投,因为信托的发行难度和要求更高,资质更差的项目才会选择通过私募来融资,所以理论上说债券类私募的投资风险高于债券类信托。

这次这位投资者踩雷的就是债权类私募。有人说股市风险收益大,但实际上债券投资风险其实更大,而且从个人投资的角度来看,债券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标的呢?中国的债券市场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场内市场,一部分是场外市场。场内市场指的是在交易场内,他参与的门槛是比较低的,交易规则也很简单,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买卖债券。但是场内市场交易的债券仅仅占了整个债券市场的5%以下,剩下的95%以上都是在银行间市场,也就是场外市场交易。同样场外交易是不对散户开放的机构市场,像银行金融机构才是主要的玩家,所以债市是以机构化的场外市场为主。

债券市场除了这一个风险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债券的流动性也非常差,所谓流动性就是一个东西交易的频繁程度。一般来说交易的越频繁说明资产流动性越好,很容易找到买主,而债券的流动性相比股票就差了很多。我们平常用换手率来衡量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例如某只股票在一个月内成交了2000万股该股票的总股本为1亿股,那么这支股票这个月的换手率为20%,而同一个企业发行的债券的换手率就非常低了,甚至有的换手率就是零,可能好几天才有一单买卖。

也就是说投资者持有了债券,但是卖不出去,因为没有几个买家,如果碰到熊市交易更是稀少。2011年的时候中国就发生过一次信用债大熊市,当时整个市场一片死寂,债券市场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别说腰斩就是跳楼价也卖不出去。而中国主要是以国债和金融债为主,为企业融资的信用债规模并不大。

其实风险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我们在生活中会处处遇到各种的风险,而资产配置是投资市场唯一免费的午餐,而资产配置最大的一点就是能分散风险。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风险类的投资一定要分散,天底下没有绝对保险的事情,就算买国债理论上也是有风险的,有些风险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因为拒绝风险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最理性的选择是要学会正视风险,因为财富和风险是对天然的孪生兄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